米乐m6能源紧张,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中国,迅速膨胀的建筑群,却消耗了很大一部分珍贵的能源。据权威资料显示,建筑能耗的总量在全国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已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几年的约28%,预计很快将上升到35%。如果加上间接消耗的能源,目前这一比例已超过了46%。
据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介绍,在被称为“世界头号工地”的中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20亿平方米,几乎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总和。而在这些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
其实,中国政府早就认识到推广节能建筑的必要性米乐m6。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区域性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针对冬冷夏热的北方地区,推广节能建筑从此在中国拉开序幕。相比于西方国家于1973年世界爆发石油危机之后正式推广节能建筑,仅仅相差了13年。
为应对能源紧张的局面,中国目前已开始全面强制推广节能建筑。可是,要把这一战略行动,转变成房产开发商及消费者的积极响应和自觉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研究生毕业的唐有成,来北京工作快四年了。2004年底结婚后,一向乐观的他陡然感觉到身上的压力。看着呼呼上涨的房价,唐有成坐不住了,开始带着妻子四处看房。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他条件皆可放宽。现在一年过去了,他们看的房不下三四十套,可至今仍住在出租屋里。
“现在房价太高了,如果连房子都住不上,我怎么会去考虑它是否节能呢,我认为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唐有成不假思索地说。尔后,他又补充说,“房子既便宜又节能,当然更好了,但我认为目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实,与唐有成想法类似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是中低收入者,他们对房子的内在品质没有过高的需求。
可是,与唐有成不同的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购房时正遭遇另一种苦恼。在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王蕾就是其中之一。与现在很多有经济实力的中国年轻女性一样,目前未婚的王蕾萌生了买房的念头。她想买一套小户型的商品房,价格稍微高一点没关系,但必须节能、环保。
令王蕾没有想到的是,在看房过程中,节能对于大多数楼盘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发现,几乎所有的房产开发商在销售楼盘时,重点大多是放在价格和地理位置的宣传上,对节能情况几乎不作介绍。即使一些开发商在合同文本中或口头上声称自己做的是节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能达到多少比例,可对此并没有一个细化的方案和标准。
“普通消费者大多不是节能专家,如果没有详细的规划和说明,我们怎么能判定要买的楼盘到底是不是节能建筑呢?”正为买房犯难的王蕾身有感慨地说。
中国科学技术部办公大楼是中国目前标志性的示范节能建筑,节能率达到72.3%,已投入运行2年多。据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国雄介绍,科学技术部办公大楼总体造价比一般建筑高出10%左右,但通过节能7—8年就可收回这个额外成本。可是,现实情况却让杨国雄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在北方寒冷地区,供热和用电是消耗建筑能源的两个主要领域,至少占到总能耗的一半以上。杨国雄说,在供热消耗的能量上,科学技术部办公大楼(13000平方米)的能耗量,只有同面积一般建筑的三分之一。可是,按照目前的市政供热收费体制,取暖收费是按建筑面积来计算,而非实际耗能量,也就是说,尽管节能水平悬殊很大,可两者交纳的取暖费用却是一样的。
“建筑节能如果转换不成经济效益,有谁还愿意去搞节能建筑呢?” 杨国雄语气沉重地对本刊记者说。
于是,大楼运行2年多来,杨国雄一直在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此事,希望及时纠正现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以保护节能建筑单位或个人的积极性。
“我觉得中国现在大面积推广节能建筑阻力非常大。应该承认,政府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可能会取得坏的效果。” 北京宣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昆对本刊记者直言不讳地说。
他认为,中国的节能产业和技术还很不成熟,不仅产量小,而且价格偏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推广节能建筑,造价成本还比较高,进而导致房价的整体上涨。
“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目前最看重的还是房价。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大面积推广搞节能建筑势必导致市场房价提高,其负担最终只能由消费者来承担。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消费者也未必领这个‘情’。”高昆说。
实际上,高昆的这种想法,已在现实中有所体现,本文开头提到的唐有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与大多数开发商一样,高昆也清楚地意识到,就是房子的节能效果再好,最后却因为房价过高而买不出去,或者说房子虽然卖出去了,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政府对节能建筑又没有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利润很可能反而会减少,因而,这一切就是得不偿失,枉费心机。
高昆还抱怨说,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可以介入节能建筑领域,往往对节能材料的使用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导致一些房产开发商无所适从。有一次,高昆在某地做一个房产项目米乐m6,当地政府部门给他指定了3种外墙保温材料。可是,经仔细检测和试用,这三种材料均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后经协商双方虽然达成一致意见米乐m6,可工期还是被耽搁了。
“说实话,现在政府制订的节能标准比较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开发商应付检查过关还是比较容易的。” 高昆坦言。
在高昆看来,只有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自觉需求时,节能建筑才能真正得以大面积推广。如果脱离社会进程强行推广,很可能起不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节约性社会,能源安全也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当年部署的一项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中央政府提出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其中,建筑节能囊括在列。在这种背景下,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不得不加快推广节能建筑的力度,并开始由先前的试点示范阶段,逐步过度到强制推广时期。
2005年7月,继对民用住宅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标准之后,中国再一次公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随后半年多时间里,一系列有关节能建筑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中国政府确定了这样的长远目标:到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到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特大城市新建建筑实现节能65%,绝大部分既有建筑完成节能改造。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不执行节能标准所面临的后果,如罚款、楼盘不准投入市场销售等等。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就推广节能建筑的激励政策进行广泛地调研,目前初稿已经形成,接下来将提交国务院审批。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很多地方政府也进一步动用强制手段推广节能建筑。如今,很多省市已明确规定,新建建筑节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将不予审批。
在推广节能建筑方面,作为首都的北京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市建设主管部门规定,自当年7月起,房地产商在销售商品房时,必须与业主签订有65%节能设计标准和相关赔偿条款的购房合同;自当年9月1日起,建设单位在申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前,要报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备案。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将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并且,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得进行建筑工程竣工验收;2005年11月,中国建设部将北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在一项政策文件中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所售商品住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
由于2005年节能建筑在中国骤然升温,中国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不由得用“节能风暴”来形容即将全面推开的建筑节能工作。
对于中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变化,进入中国市场已三年的美国布朗换新风公司有着直接的感受
“刚开始进入中国时,我们的市场几乎是空白的,可现在市场需求量越来越高,增长非常明显。” 美国布朗换新风公司上海代表处市场主管刘兰对记者说。
建筑节能专家、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澍人这样估算建筑节能市场的容量:截止2003年末,北方节能建筑面积大约为1.6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最低增加300元节能造价成本来计算,市场总容量就是480亿元。当时全国存量建筑面积大约是400亿平方米,如果逐步改造成节能建筑,这个市场容量就是12万亿元。
“消费者的整体节能意识虽然还不足,但也在迅速觉醒。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 李澍人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几年,江苏省常州市一群业主对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提起集体诉讼,状告后者行政不作为,理由是他们购买的住房没有任何节能措施,为此投入的能耗支出过多。结果法院判消费者胜诉,并得到相关部门的一笔补偿费。这件事出现后,节能建筑在当地迅速升温,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热门产业。
李澍人分析认为,2005年是节能建筑的呼声迅速扩大,2006年节能建筑市场将线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市场才能大幅度扩容。
“在节能建筑新一轮建设热潮中,一定要谨防建筑垃圾的产生。” 李澍人提出警告说。
其实,李澍人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据了解,为了抢占市场,很多不成熟的技术、产品并没有经过大面积试用,就被盲目投入到市场参与竞争。此外,由于现在的节能设计标准还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在采取各种手段后,也很容易使这种劣质的节能产品、技术通过政府部门的验收审查。这就给节能建筑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种情况已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例如节能建筑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外保温墙面就出现大的裂缝,其它节能设施受其影响也不能正常运行,整个建筑很快便名存实亡。
“经验证明,改造这类垃圾节能建筑的花费,远远高于新建建筑的成本。” 李澍人说。